森罗万象的石器时代
单从河南简称的“豫”字来看,在中原大地上找到一头土生土长的大象并非天方夜谭,只是历史的齿轮要倒拨至距今约2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此时的中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湖沼众多、草木繁茂,是大象的理想家园。在黄河流域多个地方发现的化石,也印证了大象曾经生活于此。
剑齿象牙齿化石河南博物院藏
古菱齿象牙齿化石河南博物院藏
古菱齿象名字的由来:其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中央会扩大呈菱形,因而得名。
一块古象牙齿化石的诞生
第一步:勘探
第二步:发掘采集
第三步:清洁修复与鉴定
河南贾湖遗址还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大量碳化稻米遗存,也反映了当时的气温和降水均高于现在,适合大象生活。
你知道吗:
最早的栽培粳稻种子和脱粒农具来自哪?
贾湖村所在的北舞渡镇盛产小麦,但当地村民可能想不到,九千多年前,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贾湖先民,率先耕种的却不是小麦,而是水稻。贾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粳稻种子和整地、收割、脱粒等一系列农具,把中国的水稻栽培史提前到距今约9000年前。
象耕鸟耘的上古时期
与人类试图用智慧和勤劳拨动文明的齿轮,培育种植野生水稻一样,人类对大象的驯化也由来已久,甚至留有“黄帝驾驭着象车,赶着六条蛟龙,在泰山上会见鬼神”(黄帝合鬼神与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的神话传说。“象车”,即用驯服好的大象作为动力的车舆,这在另一则上古神话中也有印证。
陈少梅 国画
相传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山下。虽然他常被父母打骂,却依旧勤勤恳恳种地干活,非常孝顺。这天当舜在垦荒时,突然来了一头大象,用强而有劲的鼻子和象牙开始锄地,又来了一群鸟儿,蹦蹦跳跳一起除草捉虫。舜的高尚品德收获了回报,“象耕鸟耘”的故事也成了千古美谈。
神话故事往往是社会现实的映照和夸张。伴随着文明的进步,采集狩猎的颠沛流离逐渐被耕种畜牧的安居乐业取代,先民也开始借助动物的力量帮助耕种和牵引农具,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象耕”一词的运用可能是远古农业中驯化并利用畜力的证明。
险象迭生的商周时期
商·猎象
随着文明的突飞猛进,人们的记录、沟通、传播的需求日益庞大,早期的“记事本”——甲骨文应运而生。我国古代猎象的史实也被永久保存在甲骨卜辞之上。
不要以为站c位就装相(象),我们可都是“象”哦
来源《甲骨文常用字典》
甲骨文中有关象的部分记录
由记录可知,殷商时期的大象一般为狩猎和进贡所得。诸如
等狩猎区域,据考证位于殷都,即河南安阳附近。正是由于此时中原大象的数量较多,才能满足商王动辄“十头”的猎象需求。
你知道吗:
商人为何热衷占卜
其一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知识、科技水平低下,面对未知且恶劣的自然环境,商人充满畏惧,不得不通过占卜预测吉凶、祈求庇佑,“占卜用来解决疑惑,没有疑惑又何必占卜“(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其二是用以维护统治,商王把自己的想法行为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要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这样就使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商人如何占卜
用火灼烧龟甲或兽骨,使其露出裂纹,据此判断吉凶。
拥有庞大健硕身躯的大象,受到先民的崇拜和敬畏,被看做吉祥、力量、身份、地位的象征,作为纹饰、造型等运用在青铜器上,并和采集、雕刻都难度极大的象牙一起,被广泛用于祭祀。
把代表吉祥如意的象纹纹在身上,戴在手上吧
铜象尊 湖南博物院藏
这件象尊极其生动写实,是一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酒器。通体装饰华丽,云雷纹打底,装饰有夔纹、鸟纹等。象鼻末端则设计为凤鸟头部形状,其上还有一浮雕的虎。酒则可从象尊背上的椭圆形口注入,再通过象鼻倒出。
我国用象祭祀传统悠久,安阳殷墟曾发掘埋有完整幼象的象坑,大名鼎鼎的妇好墓中也发现有嵌绿松石象牙杯,通体雕刻精细的兽面纹和夔纹,并镶嵌有绿松石,墓主人尊贵身份可见一斑。
甲骨文记录,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不仅能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还经常主持朝廷的各种祭祀活动,在她墓中出土珍贵的象牙杯不足为奇。
嵌绿松石象牙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在距今3000多年(约商末周初)前的巴蜀地区,流传着“犀角象牙数不胜数”的神秘传说,四川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数量惊人的象牙和象牙祭品,为这个传说增添了几分真实。
出自:
《国语·楚语上》: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
堆积象牙
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玉璋上用肩膀扛着象牙的人像,生动地展示了古蜀人用象牙祭祀的场景。
周·逐象
商人不仅猎象,还曾组建过一支训练有素的“大象军队”,借助大象的庞大力量肆虐八方。周王伐商时,便与商王的“象军”开展激烈交锋,对战商朝包含虎、豹、犀牛、大象在内的“猛兽军团”,并试图将它们驱逐到长江以南。春秋时期的楚王在对战吴国时,也曾使用以火惊象使冲敌阵的战术,印证了“大象军队”的真实性,还自信发言道“黄金、珠宝、犀革、象牙都出自楚国,我对晋国没有什么需求”,展现其国之实力的同时,也表明此时大象确实已逐步退居长江流域等更南区域。
出自:
《吕氏春秋·古乐篇》: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春秋左传》: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
《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战国策》: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
但其实,猎杀、驱逐等人类活动,并非大象分布变迁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原地区再无大象,秦汉以后的大象踪迹从何觅得,源远流长的象文化何以延续,又有哪些充当见证者和记录者的文物呢?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张洁.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及变迁的社会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陈报章.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八千年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古文化生态学研究.[J].农业考古.1998.
【3】李安竹.甲骨文“象”与象范畴生成的关系.[J].殷都学刊.2021.
粉丝福利:关注河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并在本条推送下方留言,分享你和豫博有关的旅行趣事,截止到5月14日上午10:00,评论区留言点赞最多的一位观众,我们将送上来自豫博的礼物!
撰文:吴萌萌
绘图:社教部实习生曹琼文、张文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