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及品种
鸦胆子 Brucea javanica (L.)Merr.,又名老鸦胆、鸦胆、苦榛子、苦参子、鸦蛋子、鸭蛋子、鸭胆子、解苦楝、小苦楝,为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全株均被黄色柔毛。小枝具有黄白色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通常7叶,对生,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偏斜,边缘具三角形粗锯齿,上面疏被、下面密被伏柔毛,脉上尤密。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狭长。产自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在云南多生于海拔950~1000米的旷野或山麓灌丛中或树林中。亚洲东南部与大洋洲北部都有分布。
性能
性味归经:苦,寒。归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主治热毒血痢、疟疾、寻常疣、鸡眼。
炮制及解毒方法
净制。鸦胆子除去果壳及杂质。
炮制取霜。取净鸦胆子仁,炒热后研碎,用草纸包裹数层,外加麻布包紧,放在榨油机内榨油,使纸吸油,反复数次,至油尽为度。
临床运用
1.治疗肿瘤
肝癌。李涛观察鸦胆子油乳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将124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术和对照组单纯TACE术治疗,比较两组在实体瘤疗效、生活质量、毒副反应方面的差别。结果治疗组在实体瘤疗效、生活质量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毒副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鸦胆子油乳联合TACE术治疗,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疗效、改善症状。
胃癌。张翠华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顺铂(FP)方案,将46例晚期胃恶性肿瘤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予以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FP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FP方案化疗。结果2组病人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学毒性及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在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中具有明确的减毒、增强病人对化疗耐受性及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作用。
食管癌。吴幼莲等选取58例晚期食管癌病人,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应用鸦胆子油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例行化疗,两组化疗方案相同。治疗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抗肿瘤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病人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鸦胆子油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能够显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
骨转移癌。吴鹤等将60例骨转移癌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局部放疗DT=30~50Gy,观察组同时采用10%鸦胆子油乳3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天,21天为一个疗程,分别以症状、X线片评价治疗的主观疗效和客观疗效,观察KPS评分变化、1年生存率及白细胞计数变化等指标。结果: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结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完全缓解率63.3%(19/30),部分缓解率33.3%(10/33),总有效率96.7%(29/30),KPS评分较疗前增加占93.3%(28/30),随访1年生存率明显升高(P<0.01),白细胞计数减少的症状亦轻(P<0.05)。说明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结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有增效减毒作用。
2.治疗尖锐湿疣
倪浩等利用鸦胆子的毒性特点,将鸦胆子油外用于尖锐湿疣,疣体全部脱落、坏死,近期和远期未发现并发症。尖锐湿疣是由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形成的赘生物,鸦胆子油阻滞疣的细胞增殖周期,抑制细胞的DNA合成和生长,达到袪除疣体的效果。
3.治疗胃溃疡
薛淑英等的研究发现:鸦胆子油乳颗粒剂灌胃给药可显著抑制幽门结扎大鼠胃溃疡、阿司匹林所致小鼠胃溃疡、小鼠束水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并对氨水所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显著抑制作用。作者认为鸦胆子油乳颗粒剂能增加胃黏液分泌,抑制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显著降低炎症反应和溃疡指数,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
4.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张丹等对鸦胆子油乳与丝裂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率上二者无明显差异,但副作用差异明显。鸦胆子油乳组副作用(20%)表现为恶心、呕吐、体温升高,未发现骨髓抑制及肝功损害者;而丝裂霉素组除上述症状外有75%出现骨髓抑制和白细胞下降,并有1例出现肝功损害。
5.降低颅内压
有学者应用侧脑室插管连续描记颅内压的方法观察了鸦胆子油静脉和口服给药对家兔颅内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鸦胆子油乳静脉给药具有较强的拮抗硝普钠引起的颅内压升高作用(P<0.01),口服也有轻度的拮抗作用,而对家兔正常颅内压及血压影响不大。该结果与鸦胆子油乳可使肺癌脑转移引起的颅内压升高症状缓解的临床现象一致。
6.治疗寻常疣
尧臣彬将鸦胆子油直接涂抹于皮肤患处进行治疗,每日2~3次,治疗1周,结果38例患者中痊愈29例,痊愈率76.3%,有效7例(18.4%),无效2例(5.3%),总有效率为94.7%。
现代药理研究
1.抑制子宫内膜的形成和发展
孙忻等将鸦胆子油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有效率达92%,免疫组化检测VEGF表达程度,发现鸦胆子油能明显抑制VEGF的表达,促进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减少血管的形成,降低前列腺素及局部雌激素的合成,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形成和发展。
2.抗肿瘤作用
鸦胆子油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对处于G0、G1、G2、S、M不同周期的癌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作用。实验证明鸦胆子油乳剂对小鼠实体型和腹水型肝癌及大鼠瓦克癌256、艾氏腹水肿瘤、肉瘤37、肉瘤S180、子宫颈癌14均有抑制作用。
3.抗阿米巴原虫等病原体作用
鸦胆子水剂、乙醚浸膏、鸦胆子苷、苦味素等对阿米巴原虫均有杀灭作用,对患有阿米巴痢疾的动物有治疗作用。用鸦胆子仁口服或水浸液肌内注射对鸡疟有治疗作用,可使血中疟原虫数量减少或消失,不仅可抑制疟原虫的生长繁殖,并可使疟原虫变形和破坏,最后完全消失。鸦胆子对肠内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等有驱除作用,对血吸虫、滴虫、草履虫、泌尿系统原虫也有驱杀作用。鸦胆子和补骨脂素合剂对地塞米松皮下注射所致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有抑制及杀灭卡氏肺孢子虫的作用。
4.抗消化道溃疡作用
近10年来用鸦胆子乳剂治疗消化道溃疡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其疗效优于西咪替丁等常规抗溃疡药物,研究发现鸦胆子油乳灌胃给药可显著抑制幽门结扎大鼠胃溃疡、阿司匹林所致小鼠胃溃疡、小鼠束水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并对氨水所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显著抑制作用。
5.降血脂作用
于晓光等给高脂+给药组的长爪沙鼠高脂饲料且每只鼠每天给1ml鸦胆子油乳剂灌胃,结果鸦胆子油乳剂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沙鼠血中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的水平。提高脂蛋白脂肪酶活性,但对肝脏及心肌总脂解酶活性和三酰甘油脂肪酶活性无明显影响,表明鸦胆子乳能提高脂蛋白脂肪酶活性而发挥降脂作用。
6.免疫增强作用
鸦胆子油对小鼠脾重、溶血空斑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钴60照射后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均有促进作用。临床上使用鸦胆子乳剂静脉注射的患者,其玫瑰花结形成率显著增加,故鸦胆子有一定免疫增强作用。鸦胆子和补骨脂素合剂对地塞米松皮下注射所致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有增强免疫调节作用,治疗组大鼠受损的肺组织病变减轻或修复,体重明显回升,肺组织包囊数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
临证配伍应用
鸦胆子配文蛤、枯矾、川连。为丸药,治疗菌痢。
鸦胆子配生山药、三七。治痢久、脓血腥臭、肠中欲腐,兼下焦虚惫、气虚滑脱者。
此外,鸦胆子也可单方应用。鸦胆子仁10粒,入桂圆肉内吞服,治疟疾。鸦胆子去皮,取白仁之成实者,杵为末,以烧酒和涂少许,治疣。治疗鸡眼、胼胝:先用热水烫洗患处,发软后用刀削去隆起处及表面硬的部分,贴上剪孔的胶布,孔的大小与病变相等,而后将捣烂的鸦胆子盖满患处,而以胶布敷盖,每隔6天换药1次,一般3次。
用量及禁忌
内服。鸦胆子用量为0.5~2g,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
外用。适量。
禁忌。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中毒表现及解救措施
鸦胆子壳及种子均有毒,临床的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其毒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溶性的苦味成分中,为剧烈的细胞原浆毒,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对肝肾实质有损害作用,并能使内脏动脉显著扩张,引起出血。其挥发油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据临床报道,成人服12粒即有中毒危险。
1.中毒表现
中毒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昏,乏力,腹痛,便血,胃肠道充血,尿量减少,体温增高,眼结膜充血,四肢麻木或瘫痪,昏迷,抽搐等。局部应用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鸦胆子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用量过大;二是口服时直接吞服或嚼服。因此,应用鸦胆子必须严格掌握好用量,且按正确方法服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2.中毒救治方法
(1)一般疗法①洗胃:内服蛋清或牛奶及活性炭;②内服或注射维生素B1;③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及维生素C;④腹剧痛时给止痛剂,昏睡时给兴奋剂等对症治疗。
(2)中药治疗先用甘草9g煎水服或嚼烂吞下原汁,后吃红糖和冻白粥。(摘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刘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