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子路之死”看中国的“冠”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就这样勇武率直的人怎么会死于非命被砍成肉泥呢?

事情是这样的,孔子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作为孔子铁杆的子路也在鲁国入仕了一段时间,兴修水利,开沟挖渠,获得不少好评。后来不满贵族的嚣张和骄横,离开了鲁国。在一个机遇之下,他到了卫国,给卫国的孔悝做谋士。

孔悝是卫国的重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表弟是当时的卫国国君卫出公,姥爷是卫灵公,舅舅是后来的卫庄公,著名的美女卫南子夫人是小孔的后姥姥。

卫庄公的父亲卫灵公,有夫人南子。南子是宋女,深得卫灵公的宠爱。对于父亲宠溺夫人,身为太子的蒯聩原本无权干预,但是此嫡母的品性一直是外人诟病的目标。自己的父亲卫灵公私下会见与南子有不伦关系的公子朝,不仅君主会被别人取笑,自己也未能幸免。

影视剧照

《左传》将卫灵公会见公子朝,与太子蒯聩路过宋国郊野,被宋国人民拿南子一事取笑,这两件事情连续记载。蒯聩愤怒与羞愧交加,欲杀南子。他与身边的戏阳速约定好,要杀掉南子,戏阳速临时变了卦而被南子察觉,她边哭边喊,说太子要刺杀自己。卫灵公一听,拉着她的手登上了高台,告知国人此事,导致大子出奔到宋国。

太子蒯聩在鲁定公十四年出奔,三年后其父卫灵公卒。

因为嫡子的蒯聩早已出奔,公子郢又推辞。卫国人立蒯聩的儿子卫辄为君,是为卫出公。逃亡在外的嫡子蒯聩,听到令自己逃亡在外的父亲已经身亡,而且继承君位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嫡长子,他当然要想尽办法回国,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夺取王位。

这时的子路正在孔悝那里任职。孔悝是蒯聩的外甥,但孔悝并不赞成蒯聩。可孔悝的母亲,即蒯聩的姐姐,却欢迎蒯聩。原因是她在孔悝的父亲孔文子死后,爱上一个叫浑良夫的仆人,而蒯聩支持她,并允许她改嫁。结果,孔悝的母亲和浑良夫当了蒯聩的内应。

蒯聩潜回卫国,住在孔悝的菜园里。孔悝的母亲强迫孔悝参加政变。“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他们把孔悝从厕所里找出来,胁迫他登上了立盟约的土台子。孔悝的家臣栾宁这时正在烤肉吃酒,也没等肉烤熟,就赶快派人去告诉子路。

栾宁又急忙找了一辆车,一路上吃着烤肉,护送着卫出公逃往鲁国去了。

子路听到信息,就赶了来,要进城。恰巧孔子另一个在卫国做官的弟子子羔从城里出来。子羔说:"城门已经关了。"子路说:"我是专门赶来的呢。"子羔劝他:“城中即将大乱,师兄还是快随我逃离这是非之地吧。”他说:"吃人家的饭,在人家出了事情的时候怎么能跑呐。"子路瞅了一个使者出城的空,进了城。

他是想救出孔悝。他对蒯聩说:"何必一定扣住孔悝呢?就是杀了他,也还会有别人来继续反对你的。"但蒯聩没有听。子路料到蒯聩胆小,便准备在土台子下放起火来,以为蒯聩怕火,会释放孔悝。蒯聩果然怕火,但他没有放孔悝,而是派了两员勇将下来和子路战斗起来。这时的子路已经63岁了,不再血气方刚,好勇斗狠了。他帽缨也断了。子路对着敌人说了这样的话:“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在临死的时候,也要把帽子戴正的。"他在把帽缨结好的时候,对方丝毫没有减缓攻击,子路断了气,身体被剁成了肉酱。蒯聩终于取得了卫国的王位,这就是卫庄公。

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一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就感到不安,说:"高柴(子羔名高柴)还可以安全回来,仲由一定牺牲了。"不久果然凶信到了,孔子就在院子里哭起来。孔子哭完了,才又问起子路怎么死的,送信的人说:"被砍成肉酱了!"孔子便赶快叫人把屋子里吃的酱盖起来,为的是看了心里难受。

子路在临死之前还要戴正帽子,说明古代帽子对于贵族的重要性。

在古代不说帽子,因为上古文献中没有“帽”字,而叫做“头衣”。头衣又称“元服”,元本就是指头。《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元服。”头衣、元服都是统称。

子路言的冠是其中一种。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少年男子一经冠礼,社会和家庭就要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于道德。《晋语》:“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于是冠成了贵族的常服。在当时的社会中,当冠不冠是“非礼”的,这种规矩也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中。子路因结缨正冠而死也就很好理解了。

“冠”的历史绵延了三千余年,既是一部中国服饰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冠”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古人精神文化的代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