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鼓楼的历史,原来是这样的!

明代邛州的谯楼在县治仪门外。据《康熙邛州志》记载:“成化十九年改为邛州直隶布政司大堂……仪门外东设礼贤清署,后设土地祠。其间大门曰谯楼……后因兵燹尽毁”。

清康熙五年(1666)州牧肖恒重建鼓楼于县城中心十字口,后乾隆、嘉庆年间又经历多次修缮,今存鼓楼系咸丰五年重修,其横梁上有“咸丰五年奉政大夫知邛州金旃建”的题记。四方木匾用隶、正、草、篆体分别题曰“迎晖、接云、和熙、涵濡”。

康熙年间所绘邛州州治(政府办公场所)图(下方建筑为古谯楼)

鼓楼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呈四方形,通高约12米,下层高6.7米,边长12米,由十六根直径为0.5米的巨大楠木作檐和金柱,每角四根,四个小井口,外三根檐柱支撑第一层檐。内面四金柱为大井字形支撑顶部屋面,上面覆盖筒瓦,垂脊上饰以琉璃。

上层由四根金柱直贯楼顶中部与四根横梁连接,上面铺设楼板,周围饰栏杆。檐边盖勾头瓦和滴水瓦。正脊全用脊筒子、镂空雕花砖砌成。垂脊和戗脊均塑有人像和花鸟。

楼上层南角悬铁钟一口,铁钟上角铸有“皇明嘉靖四十一年四月谷旦”题记。铁钟高1.5米,口径1.2米,厚0.08米,重约2000公斤。铁钟四面分别刻有:“晦明有节、作息推时、夙夜匪懈、顽愚自省”铭文。

原新公园内(学道街旁)的鼓楼

1957年因街道扩建,将鼓楼整体迁移至新公园(今甕亭公园)红荷湖畔。后由于其巨大历史文物价值及红荷湖畔场地过于狭小不便保护的原因,1988年又整体迁移至飞龙巷、高水井街口(今文君广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