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为农历庚子年,也是民间传统纪年的鼠年。鼠年到来之际,提一篇旧文,祝大家福气多多,快乐连连,万事圆圆,微笑甜甜!
鼠,在北方多被称为“耗子”,传说因其最能耗损谷粮。
根据民间传说,五代时(公元907—960 ),封建军阀割据,争战频仍。统治者为了自己穷奢极侈的享受,变本加厉搜刮百姓,他们给苛捐杂税立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据《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赋税除正项之外,还有许多附加税,如农家吃盐要上盐税,酿酒要交酗税,养蚕要上蚕税。其中一项名为“雀鼠耗”——官府规定:每缴粮食一石,加损耗两斗。连丝、棉、绸、线、麻、皮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东西,也要加“雀鼠耗”,每缴银十两加耗半两。到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开抱怨,便将一肚子怨气发泄到老鼠身上,咒骂老鼠是“耗子”。
问题在于,既然称“雀鼠耗”,说明在古人的心目中,两者对谷物的损耗是等同的。那为何单把老鼠称为“耗子”,而不言雀为“耗子”呢?
或言,俗语里称麻雀为“蒿雀儿”,大概也是“耗”的意思。但从声调上看,“耗子”之“耗”为去声,而“蒿雀”之“蒿”为平声。从语音演变规律上考察,声调的不同,意味着音义的差别,“蒿”与“耗”绝对拴不在一个槽子上。“蒿雀”之“蒿”,取其色为义。因为麻雀的颜色与秋蒿相近,故民间俗语谓之曰“蒿雀儿”。
笔者认为,称老鼠为“耗子”,盖古音之沿袭。
“耗”,《说文解字》:“本作秏。稻属。从禾毛聲。”《博雅》:“耗,减也。”《正韵》:“(耗),虚也。”《增韵》:“(耗),败也”。“耗”之音,上古为入声“hmaw?”,中古广韵“huoi”(潘悟云),《蒙古字韵》“haw”,现代汉语“hao ”。
“鼠”,上古为入声“hlya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中古广韵转为“trio ”(王力),现代汉语转为“shu ”。
可见,上古时期的“鼠”与“耗”读音相近。而中古时期(唐宋),“耗”之垫声“m ”脱落,转为“huoi ”音,变化不大。而“鼠”之音由“hl ”声转为“tr ”声,读为“trio ”,由于发音部位前移,导致读音发生很大变化。民间方言里的“hlya ?”音已经不能与“鼠”字对应,故以发音相近的“耗”字替代,遂言其“耗子”。
展开全文
关于“耗”为“鼠”之古音沿袭,还有一个证据。方言里有称老鼠为“榖儿”的。“榖”字现代汉语读“gu ”,“u ”韵在上古时期读“a ”韵,且“g ”、“k ”、“h ”同音位可互转,郑张尚芳推导其上古音“kla ?”,“kla ?”之“k ”转为“h ”,与“鼠”之上古音“hlya ?”几无差别。“榖儿”亦为“鼠儿”方言记音。
上古复辅音“hl ”、“kh ”亦为普通话翘舌音“zh ”、“ch ”、“sh ”的来源之一。比如“风吹日晒”,方言里说“风蒿日晒”,“蒿”即为“吹”之古音“khiol ”记音。“蒿干”即“吹干”。黍子去皮后,方言里称为“黄米”。“黄米”之“黄”,即为“黍”之上古音“hlia ?”之记音。“黄米”就是“黍米”,而非“黄色之米”(谷米也是黄色的)。
可见,把老鼠称为“耗子”,并不是“雀鼠耗”的缘故,而是汉语音变后,上古发音在方言里的遗留。
(宋 旭)
来 源:雁门文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