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主教座堂

前身

編輯

根據考古發現,教堂原址在羅馬帝國占領時期是普通民居。從公元4世紀末或5世紀初起,在這個位置上開始建起了小規模的教堂。之後教堂不斷擴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主教座堂的前身。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場火災中幾乎毀壞殆盡。

建造

編輯

116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將原存放於米蘭主教教堂的「三王聖龕」(存放東方三博士的遺骨)贈給科隆大主教Rainald von Dassel。由此,各地來科隆朝聖的信徒驟增,原先的老教堂難以承受。1225年開始,建造新教堂的計劃提上日程。

1248年8月15日,新教堂在科隆大主教Konrad von Hochstaden的主持下開土動工。建築為哥德式,由建築師Gerhard von Rile以法國亞眠的主教座堂為藍本設計。之後建造工程時斷時續,1560年因為資金原因完全停工。於是,未完工的主教座堂統治了科隆的城市輪廓線300多年。

1900年時的科隆主教座堂

直到19世紀初,隨著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作為德國統一象徵的科隆主教座堂獲得了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另外,當時盛行德國的浪漫主義風氣使得人們對中世紀重新感興趣,教堂的最終完工也再次獲得機遇。1842年9月2日,教堂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支持下重新開工。1880年,教堂在開工600多年之後終於按照最初的設計完工。157公尺高的雙塔使得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於1880年10月15日在科隆主持了盛大的落成慶典,然而慶典儀式由於具有新教背景的德國王室和天主教會之間的矛盾衝突而蒙上了不快的陰影。

完工後的歷史

編輯

E連的M26潘興戰車(車長Robert Early)正準備向對街守衛科隆的豹式戰車開火。

1945年4月4日一位美國士兵和被M26潘興戰車擊毀的豹式坦克在主教座堂前的廣場上。

科隆主教座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壞,被炮彈擊中共約70次。尤其是北塔塔基,在戰後的幾十年裡都依靠臨時的磚結構加固才逃脫倒塌的命運。1948年在尚未完全修復的教堂里舉行了慶祝開工700周年的儀式。1956年重新對信徒開放。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科隆主教座堂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原因是科隆市規劃在教堂四周建設高層樓房,這將影響科隆主教座堂周圍的空間環境,對教堂的整體風貌造成破壞。[8] 2006年,科隆主教座堂脫離瀕危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