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款软件,却是一个信息自毁装置。在8月1日正式公布合并信息前数小时,该软件启动了自毁程序。顷刻间,Uber 中国所有员工存在电脑里的文件通通变成了乱码文档,该日被 Uber中国的员工称呼为“黑色星期一”。无法接受合并现状的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生而骄傲”的黑色背景图片。
▲ Uber“生而骄傲”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合并之后的市场垄断局面。针对司机和顾客的优惠与折扣被大幅取消,平台加价开始出现。值得诡异的是,滴滴出行究竟是如何打败Uber 中国的呢?早在2010年,Uber 诞生于美国旧金山,2014年正式进入北京市场,而滴滴则诞生于2012年,并在两年后开始与 Uber 成为市场竞争对手。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滴滴出行获得C轮1亿美金融资。融资方分别为: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金、腾讯集团3000万美金、其他机构1000万美金。为两年内与 Uber 中国大打价格战创造了资金上的强大支持。据相关报道,在双方陷入价格战时期,以同样的补贴额度,滴滴补贴亏损是 Uber 的十倍。而 Uber 中国是独立融资、独立发展,滴滴出行以不惜成本的方式进行价格战的唯一目的就是抢夺市场盟主的地位,在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有更大的影子在滴滴身后盘旋。正如同在中国,大部分名义上的大私企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影子盘踞在身后。
▲ 滴滴出行与 Uber
据《人物》报道,合并正式宣布时,很多 Uber中国员工还在开疆僻壤,拓展市场。闻讯后,多数人都无法接受,甚至很多人都为此流了眼泪,就连柳甄都“哭了很多次”。8月2日下午,滴滴总裁柳青带着4位滴滴高管来到 Uber中国北京总部,召开全国视频会议并用英语发表了演讲。她用“伟大的对手,史诗般的对决”来表达对 Uber中国的尊重,同时强调“我们是同一类人”。然而很多 Uber中国员工却说:“我们不是同一类人。”
同一类人,是指的价值观的同一类人吗?确是,很显然,在这个意义上确实不是同一类人,在Uber 身上,我们能看到理想主义价值观的一部分。正如 Uber 的全球投资人李丰所说:
“如果不是因为竞争,补贴、大规模烧钱,专车市场应该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市场。合并最大的结果可能是导致专车变得相当不便宜,从而专车市场份额减小”。
“如果不是因为竞争,补贴、大规模烧钱,专车市场应该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市场。合并最大的结果可能是导致专车变得相当不便宜,从而专车市场份额减小”。
关于 UberARTIST 项目
▲ Uber 车主及艺术家 Randy,在洛杉矶的工作室
Uber 的诞生是以小众市场服务的,在一开始,他们就没有针对完全大众化的渠道市场去拓展和开发自己的产品。很多人以为Uber 只是一款打车软件,实际上,Uber 打造的是人与人之间新的共享式关系平台,在这里,每一个车主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出租车式的职业化工种。在这种理想主义情结下,Uber 甚至推出了 UberARTIST 项目(Uber 艺术家)。
这是一个社区式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关于艺术家车主的共享社区。他们与这些司机中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在他们的行驶路线中,如何寻找自己的灵感及创意,以此来帮助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化社区,并举办了各种艺术展和音乐展。
▲ Uber 车主及摄影艺术家 Nitin 正在户外工作
Uber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进入到摄影的呢?
Nitin :在伦敦的学校里,我主要感兴趣的是艺术和科学。我喜欢绘画。我父亲是一位业余摄影师。当我九岁的时候,我刚拿起相机,把它当作一个处理图像的工具来玩弄它。当我14岁的时候,我决定去追求我的摄影事业,15岁时,我便离开了学校。
Uber :作为一位艺术家而言,Uber 是如何融入了你的生活?
Nitin :我是一个好司机。我喜欢驾驶,我喜欢为他人提供服务。作为一位自由职业者,你也不知道哪里是你的收入,而 Uber 正好提供了这种稳定性。我喜欢它带给我在驾驶经历中的沉思,它给了我很多时间去思考我的项目和想法。你真的可以通过作为一名为他人服务的司机,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 Uber 车主及戏剧人、新闻摄影师Dan
早期为一名戏剧演员的 Dan 以戏剧的方式进入了艺术领域,他被舞台的工作及其幕后的世界所震撼。他想成为这所有一切的一部分,他开始制作灯具,开始学习摄影,后来从一个戏剧学院里,学到了他的一切,并登上了舞台。
在大四的时候,他开始通过处理黑白照片探索世界,从电影专业毕业,而后开始为报纸拍摄照片。他到户外去发展自己的关于艺术的全部的爱,进入大自然,去挑战极限。当某次在新西兰拍摄当地的几个乐队时,骑单车不幸发生了意外,两年后去往了旧金山,在那里学习了新闻摄影。
▲ Uber 车主及戏剧人、新闻摄影师Dan 的摄影作品
当谈起 Uber 时,他表示这是所有自由职业之间赚钱的好方法之一。他喜欢在车里一直跟乘客交流,它为你带来一座城市。Dan 认为它确实非常适用于自由职业者,他可以完全自主地打开和关闭Uber 的应用程序。Dan 不喜欢呆在办公室,他喜欢开车,并喜欢洛杉矶附近的风景。当他第一次听说UberARTIST 时,他说:“人们通常会忘记,每个开车的人除了是司机之外还是其他人,Uber将以前从未见过的人重新聚集起来,正如它将艺术家们也聚集在了一起。”
Dan 在UberARTIST 艺术画廊中,展示了他的摄影作品。那些开放的空间和建筑摄影,他花了很多时间在机场,拍摄那些大房间,机场的植物,在那些更为宏大的景观中,生命总是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存在。
▲ Uber 车主及戏剧人、新闻摄影师Clairfoster
作为在洛杉矶出生的 Clairfoster 而言,在11岁时得到小学老师的鼓励,去其他同学一起去华纳兄弟的工作室去参观艺术家和动画师的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上了艺术,喜欢上这种创造无中生有的过程。高中毕业进入平面设计,而后自学绘画,成为一名壁画师。他在工作中最大的灵感来源于他的儿子,同时也希望他的儿子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内部结构。
▲ Uber 车主及戏剧人、新闻摄影师Clairfoster 在开车旅途中创作的作品
住在市中心对Clairfoster 意味着高昂的房价,他的妻子建议他开始学车,后来就有了Uber 。他可以继续做艺术,同时也可以选择何时开车,并在市中心拥有可持续的生活:
“我的背景决定我必须为它工作。当我开车的时候,我正在追逐金钱,我开的时间越长,就越多,这非常简单。我甚至觉得 Uber 是我的失业时间。在开车的时候,有两次在旅行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木头,我使用这些碎片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我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当我和其他艺术圈的人一同开车并受到艺术的启发时,每个人都成为了我的同伴,我们交流艺术、技能和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种无需去哪里的旅行。”
“我的背景决定我必须为它工作。当我开车的时候,我正在追逐金钱,我开的时间越长,就越多,这非常简单。我甚至觉得 Uber 是我的失业时间。在开车的时候,有两次在旅行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木头,我使用这些碎片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我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当我和其他艺术圈的人一同开车并受到艺术的启发时,每个人都成为了我的同伴,我们交流艺术、技能和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种无需去哪里的旅行。”
对Clairfoster 来说,洛杉矶就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熔炉,始终在移动,在展开,在朝向不同的方向,总有一扇门可以走过,这是一个机会开放的城市。
▲ Uber 车主及 Nightjacket 乐队成员
而巡演于欧洲和美国的乐队 Nightjacket 中的贝斯手 Steve 则讲述着他与 Uber 之间的故事。Steve 来自匹兹堡,父亲是一位爵士音乐家,现在是一名退休音乐老师,母亲是一位歌手。九岁时,Steve 就开始学习吹大号,后来开始转到贝斯。他的叔叔是一名音乐老师,告诉他可以学习低音吉他,于是从12岁开始就演奏贝斯。
当他成为乐队的一员时,在18岁到24岁之间,就旅行完了整个国家,并成为当地出名的一个金属乐队。原本计划在奥斯汀继续进行音乐创作,但那里并没有找到真正想要的机会后又来到了洛杉矶。
他们的音乐是梦幻的、寒冷的摇滚乐,他们一直拿自己跟 Mazzy Star 进行比较。 他们在洛杉矶中心的一个屋顶拍摄了音乐录影带,并在乐队生日那天推出了新的 EP。他喜欢乐队,喜欢赢得人群,每一个成员都非常棒。他喜欢听雷鬼,并在其中感受到共鸣,他说自己被音乐推动着,作为音乐人感受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价值。
▲ Uber 车主及 Nightjacket 乐队成员
UberARTIST 使他可以与更多的艺人、音乐人搭成良好的关系,正像是一个属于艺术家的真正的社区。Steve 表示每一个人都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这里的音乐家标准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高,这正式洛杉矶的独特之处:
“从驾驶到会面,在这里,人们开始真正对司机感兴趣。他们想知道是谁带走了他们。很高兴 Uber 能对他们的司机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每周工作40个小时,他们都还在做更有创意的事情。”
“从驾驶到会面,在这里,人们开始真正对司机感兴趣。他们想知道是谁带走了他们。很高兴 Uber 能对他们的司机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每周工作40个小时,他们都还在做更有创意的事情。”
对Steve 来说,他的驾驶体验比大多数人高20倍以上,太多的长途驾驶和短途驾驶。它让Steve 想起了长途巡演中的驾驶的安静,这是一种自然的感觉:“车就是你的办公室,当你想开车时,你可以为自己制定规则和时间表。”
▲ Uber 手机 APP 操作界面
Uber 的精神贯彻在它的产品和行行种种的社区项目上,在这里,司机不再是司机,而是真正将司机的另一面展现给了世界,展现给了乘客。正如我们在Uber 产品的规则中看到的那样,当一个企业将自我的某种理想主义贯彻到产品中时,产品带给社会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功能性,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与人之间良性的关系。正如曾经做过 Uber 中国的客服,同时也做过滴滴出行的客服在一篇文章中所说:
“Uber 是信任,信任乘客、信任司机、信任员工;滴滴是压榨,压榨员工、压榨司机,甚至乘客。”
“Uber 是信任,信任乘客、信任司机、信任员工;滴滴是压榨,压榨员工、压榨司机,甚至乘客。”
▲ 如果我们要安全行驶,除了看前方,也要看着后面
他们给予 Uber 客服的权限非常之高,可以及时处理各种问题。Uber 每一个客服的权利跟经理的权利都是一样的,门禁卡可以刷进任何一个 Uber 的办公场所,可以封禁任何一个人的帐号,扣任何人的钱(数额不限)。如果发现有人欺诈,确切证据情况下司机封禁七天起步,乘客第一次正常退钱,第二次警告,第三次永久封禁。任何一个客服都有这些权限,都可以这样处理。
比如,如果乘客来反映没坐车却扣了钱,那客服第一操作就是查看乘客的资料,如果没有欺诈记录,那就默认乘客说的是事实,会把司机的钱扣回来,退给乘客。反之亦然,客服同样操作,如果没有欺诈记录,那也把钱退给司机,乘客钱也不扣,这笔钱等于是Uber 自己出。
▲ 滴滴出行将Uber 合并
这是一种基于信任的管理方式,让客服可以第一时间解决任何问题。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制度上的差异呢?这是一种基于基本价值观的态度,在Uber 这里,人的价值大于公司本身的价值,无论是司机、乘客还是员工。在所有问题上,第一优先的是人,而不是公司的利益。那么,这是否会造成管理的混乱?这就是价值观的差异了,正如同坚决贯彻公司优先的滴滴如今正在面临的混乱。Uber 认为,为了杜绝公司的损失,而去防止人,是对人本身价值的蔑视,在人的价值面前,公司的损失根本不值得一提。
当滴滴总裁柳青说:“我们是同一类人”时,Uber 说:“不,我们不是同一类人。”
一年了,我还在怀念Uber
我并不是个怀旧的人,可能是Uber的用户忠诚度,确实比滴滴高。
去年此时,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Uber中国的员工数据和工作用的所有分析软件,在8月1日合并当天被全部彻底清除。
滴滴被捧上神坛,不少媒体将这场收购冠以“中国本土互联网的大胜利”;与此同时,Uber员工那篇深度哽咽文《Born to be Proud》也以10万+、100万+的阅读量疯狂刷屏。
一年前的那场合并,表面上是资本角逐后的A角胜利,是高层们的金钱游戏;底下还埋葬着很多Uber死忠关于热血、关于创造、关于梦想的几多执念和感情。
他们就像失去初恋的少年,高举着情怀和骄傲的酒杯,在操场高喊着“致青春”。
彼时,我也是名Uber的死忠粉,但无关梦想和信仰。俗人一个,单纯地因为Uber太好用了,每次使用Uber时都感觉如沐春风,就像我第一次开上特斯拉,你能明确地感觉到和寻常俗物的不同。他们不但对产品模式做出了颠覆,并且姿势都极有格调。
Uber被滴滴收购后的最初一段时日,我也像很多热血粉一样,幻想着收购以后Uber还是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好像儿时玩伴搬了个家,我依然可以敲敲门就和原来一样,随时拉他出来玩耍。
不过坚持敲了一个月,我最终还是卸载了Uber APP,因为它确实变了,贵得离谱,而且完全叫不上车。
又过了半个月,Uber“点击用车”的按钮无法点击,软件不能正常使用,客服联系无果;再半个月后,Uber全球宣布,放弃中国市场,彻底停止中国区服务。
观众们的记忆也再次变得像金鱼,永远只有7秒,没有人再发凭吊,甚至没有人再谈起Uber。我也一样——
“我终于失去了你
在拥挤的人群中
我终于失去了你
当我的人生第一次感到光荣”
赵传的这首老歌,是当时我对Uber唯一想说的话。
退而求其次,用滴滴呗。
不得不说,这一年以来,滴滴在世界各地风生水起,不但推出“滴滴海外”,更在北美、东南亚、南亚、南美等各部区域针对同行完成了多项战略投资,包括美国Lyft、印度Ola、巴西99、新加坡Grab在内,基本把各地出行领域的地头蛇扫了一个遍。
7月24日,它与软银作为领投方,再对Grab注资20亿美元。这一金额不但超过滴滴自己过往单轮最高融资数字,更创下2017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最大融资金额。
在中国,滴滴更早已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平台品类最丰富,出租车、快车、专车各价位档次一应俱全,司机与用户数量及覆盖城市最多,技术实力也最强。连带上Uber的份额,它已经改变了无数城市民众的出行方式,甚至让人们形成一种依赖,比如我,纵然对滴滴爱不起,却依然日复一日地依赖着。
这种依赖,足以让滴滴动动手指,就影响一个区域的移动出行价格和规则。
比如快车,当年以低于出租价格的定位切入市场,在吸引了大量司机和用户之后,今年悄然将起步价涨至与出租车近乎相同的价格,现在同等距离打车,快车几乎不会比出租车便宜。我会选择快车,也无非是出发地与目的地距离很近、出租车不愿意接单、而定位更高的专车价格又不划算的时候。
当年用Uber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界面公开公平、透明方便,有车就迅速派单,告诉你要等多久;没有就告诉你没车可用,不会让你盲目地等。
可能被依赖的都有恃无恐。现在无论用滴滴出租车、快车还是专车,则是周围有没有车一概不知道,哪怕地图上画着你门口就有个小车子来回移动,你的单依然会不明所以地许久许久没人接单,要么就被派给三五公里以外的车主。
我曾经一个1公里车程的单子,被派给了5公里开外的小哥。我司杨老湿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当时载她的那位上海爷叔不无愤怒地说:“总是这样!我猜是滴滴故意给我们派远处的单子,算下来就能减少我们一天的接单数,奖励就能相应减少了。原来早晨出门第一单都能接到同小区的乘客,现在就算等在旁边也没有,从第一单开始就是远单。”
这是真相,还是气话,我们不得而知。至少就身边人的经验,日常打车等待的时间明显变多了。就像男生追女生的时候,给你做爱心便当、送你奢侈包包、对你嘘寒问暖,一旦在一起久了,角色甚至会整个互换。市场培育期与市场养成期,恋爱培育期与恋爱养成期,无可厚非,再正常不过。谁让人家是博弈的胜利者呢?
除了忍着,其他的选择更糟糕。比方说我,每次从虹桥机场打出租车回家,就会被司机嫌弃太近而挨一路的骂。所以我一分钟也不想站在那冗长的出租车等候队伍里,宁可叫辆滴滴专车,哪怕等上10几分钟,顺顺当当回家。
现在只有在国外旅游的时候,我才能毫不犹豫地打开Uber全球版,用Uber叫车。尽管过去在中国的行程轨迹全都被抹掉了,曾经账户里的优惠券也都不见了,Uber的接单速度和服务体验还能让我按捺不住激动。
这时,我总会怀念起曾经在国内只用Uber打车的端劲。那个时候,司机距离乘客最近是派单的唯一原则;接单以后的电话第一句都是洋气的“你好,珊”;上车会发现车主为人大都礼貌,车辆打扫得也很干净。
有一次叫车,还碰到Uber弹出对话框,提示我耐心等待,“您叫到的司机是位聋哑人,无法接听电话”。尽管最后我还是取消了订单,因为在乖乖等待的10分钟里实在不知怎么联系,但这种情怀还是很暖呐。
如今,不知不觉,一年已经过去。尽管滴滴有种种顽疾,种种不明所以,可在首汽约车、易到用车等其它约车软件车少势弱的当下,我只能依赖着滴滴过活,而且其实整体来说,过得还算不错。
但我就还想矫情地怀念一把,那已经逝去的Uber时代。
今天,优步离开两年,人民怀念它
2016年,滴滴成功并购优步,成为国内共享出行领域的唯一大玩家。
优步的工作人员疯狂转发“生而骄傲”的系列海报,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行为,在我们国内企业很少发生的事情,就好像灌篮高手里,止步于冠军的湘北,虽败犹荣。
那时多数媒体跳出来分析优步的失败原因——有人说它的支付不方便,在习惯使用微信和支付宝的国度用信用卡付款;有人说它的客服不好,国内都没有使用邮箱的习惯;有人说它融资太少,补贴大战没法持续和滴滴抗衡...
那时大家都说,情怀败给了优惠,外国败给了本土。
两年过去,UBER换了总裁,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一边摔跤一边成长,滴滴成为BAT外第四极的候选者,成为中国本土又一怪物级企业。
在昨天的乐清女孩遇害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对滴滴的怒火上升到极点——毫无作为的客服,轻佻的三倍赔偿,只挨打不整改的声明...人民开始想起曾经和滴滴针锋相对的优步。
虎扑某曾从事优步客服,并购后成为滴滴客服的网友爆料,对比了滴滴和优步的客服机制不同之处:
客服
滴滴客服外包,几乎无权限,遇事只能上报上级,或发送优惠券;
优步客服权限无限大,等同经理级别:
1、在内部门禁卡能刷进所有办公室;
2、只要有足够理由,可以不理流程直接封禁任意司机、乘客账号;
3、只要有足够理由,有权扣费、退款。
而微博网友也找到了优步的安全机制,并强烈建议滴滴抄袭:
警报
优步可以一键接通外国报警电话,并同时直接分享行车信息至警部,方便警方及时联系;
这方面滴滴的表现就不说了,事实摆在眼前,三个月前的命案并没有让他们吸取到多少教训。
一个企业的文化对企业本身的机制有强烈的影响,UBER之前的总裁涉嫌性骚扰,马上就被换下来了,而滴滴三个月两条人命,仅仅是罢免了两个事业部总裁,下线业务一周整改,这个套路是不是有点熟,3个月前空姐出事的时候,顺风车也曾下线整改。
让黄洁莉开心的是,和出租车、专车、快车不一样,顺风车在政策方面有多项利好,而独有的社交性还能为这一业务加分。
“过去你每天在路上两个小时,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消耗,但现在通过顺风车你可以认识比较靠谱的人,获得好的社交体验,它就变成了一种收益。这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个场景,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黄洁莉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让黄洁莉开心的是,和出租车、专车、快车不一样,顺风车在政策方面有多项利好,而独有的社交性还能为这一业务加分。
“过去你每天在路上两个小时,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消耗,但现在通过顺风车你可以认识比较靠谱的人,获得好的社交体验,它就变成了一种收益。这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个场景,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黄洁莉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这位黄洁莉同学就是滴滴顺风车的负责人,就是因为她的这个策略,滴滴对顺风车的“社交性”进行大肆宣传:
有时我们会在朋友圈看到朋友晒单——哇又被滴滴司机免单了好高兴,然而我几乎没有见过男生被免单。这种武汉滴滴司机交流群里的某些发表流氓言论的司机,估计就是被这个流氓策略吸引来的人:
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策略定位,什么样的策略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滴滴走得非常快,成立几年已经准备以5000亿人民币估值上市,但它的灵魂并没有跟上身体。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灵魂。
当一个企业一心只想扩张增加,而不关心内部企业文化的塑造,就会出现德不配位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人民开始想念有底线、有文化、生而骄傲的人民优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